热文:小学美术课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3-06-17 14:27:12 来源:互联网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美术课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1

设计意图

《快乐涂鸦》是辽宁省编教材幼儿园小班的美术活动。我注意到孩子们平时喜欢用笔自由涂画,3—4岁的孩子正于绘画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涂鸦期中的命名涂鸦阶段。这个时期孩子们的画面上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线条,在我们大人看来,这些线条是比较抽象、甚至是难以理解的,但它却能表达出孩子们对生活中事物的理解和想法。在平时的绘画活动中,一般都是老师规定主题,这往往限制住了孩子们想象的空间,他们不能随心所欲的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有的孩子不知该如何下笔。让孩子们“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快乐涂鸦,正是为孩子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自由创作的机会,无拘无束的想象、随意地涂画,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固定的绘画模式,让孩子们在获得快乐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绘画的自信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活动目标

1、能够大胆画线、涂色。

2、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3、增加幼儿绘画的自信心。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能够大胆画线涂色。

活动难点:会运用线条和色彩,通过想象进行创作。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 保罗克利的抽象画,贴有彩色线条的场地及创意画廊的挂画墙。

学具准备:图画纸、蜡笔、自制小画框人手一份。

教法与学法

教法:在教学活动中,我运用快乐游戏法、演示法、提问法等,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学法:孩子们则通过欣赏、想象、表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涂画。

活动过程

活动分为:欣赏—想象—绘画—展评,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通过游戏与欣赏,初步感知线条与色彩。

一、走线游戏。

我是这样引导幼儿的:“孩子们,你们看这里有什么?我们到这些有趣的线条上走走看好吗?”

通过走线游戏让孩子们对线条有一个最初的感官体验。

二、欣赏抽象画。

在走线游戏的基础上,我向孩子们进一步提出问题:“刚才你都过走什么样的线条?”

在孩子们充分描述之后,引导他们欣赏抽象画。“老师这里有一幅漂亮的画,上面也有一些有趣的线条,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老师出示瑞士画家保罗克利的抽象画,并提问:“小朋友,请你们说说在这幅画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这里都用了那些颜色?你最喜欢那种颜色?画里的这些线条像什么?”

通过欣赏与提问,让孩子们对线条与色彩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第二个环节:运用想象,进一步理解线条。

有了以上的体验和认识,我继续引导孩子们对线条展开丰富的想象:“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条宝宝,它可是一个可爱的孩子,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能看到它,不过它最喜欢在我们的画纸上散步,今天,它要和我们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请你们说说画纸上的线条宝宝像什么。”

一、教师画线条,请小朋友说说线条像什么。

二、请个别小朋友画线条,请其他的孩子来进行想象。

这个环节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他们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线条展开丰富了的想象,借此也对线条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幼儿随音乐涂鸦绘画,体验绘画的乐趣。

在上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我请孩子们进行涂鸦绘画。并且播放轻快的背景音乐。在指导的过程中,我关注孩子们之间的个体差异,肯定孩子们的独特表现方式,鼓励不自信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涂画。

第四个环节:幼儿欣赏自己的作品。

我请完成作品的孩子自选一个小画框,把自己的"画粘到上面并挂到创意画廊中。欣赏着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孩子们的眼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就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样。他们作品中,线条的勾画和色彩的运用让我惊叹,丰富的想象更是让我自叹不如。

活动反思:

看到那一张张兴奋的表情和精彩的作品,让我感受了孩子们的快乐,真正体现了这次活动的主题——快乐涂鸦。这次快乐体验,超越了绘画本身所固有的含义,它是孩子们一次情感上的宣泄。通过涂鸦,我也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了孩子们的情感变化。在愉快得氛围中自由涂画是解决重点的关键所在,有趣的游戏和轻快的音乐,让孩子们始终保持着一种愉快的情绪,从而能够放开手脚大胆涂画,难点的解决则通过引导孩子们欣赏世界名画。在对线条进行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让他们运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在活动指导的过程中,我充分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让孩子们成为活动的主体,我则是他们活动中的支持者和引导着,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刮画的方法。

2、通过学习制作刮画,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3、培养学生大胆细心的创作习惯,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制作刮画的方法。

难点:学习掌握运用不同的刮器,不同力度,产生不同效果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刮画纸、各种刮画工具

教师:刮画纸、各种刮画工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现在回忆一下,以前都学过哪些绘画形式?(水彩画、蜡笔画、线描画等)

课件展示:让学生进行两张范画对比(蜡笔画的效果和刮画的效果),说一说这两幅画的绘画形式有什么不同?

生说,师小结:这是一种有非常特殊效果的画,叫做刮画。

请欣赏以下几幅漂亮的刮画(课件展示),小朋友们,漂亮吗?想学吗?(生:想)今天我们就来学学这种画法。看看到下课的时候有哪十位小朋友可以获得“刮画大王”的称号。出示课题:刮出来的画。

二、赏析

1、刮画底色的区别

课件出示图片,让生找出其中的色彩有什么不同?

师小结:刮画的底色可以是有一种颜色和几种颜色的,我们把只有一种底色的称为单色刮画,把有几种底色的称为彩色刮画。

(在讲解这个单色刮画和彩色刮画的时候,老师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速度,让学生有个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师随机在两个组各取一张刮画纸,让学生猜底色是单色的还是彩色的。

生观察,无法给出确切的回答。

师引出:作品完成的时候大家就知道答案了,看哪些小朋友猜对了。

2、线条的变化

课件出示图片

师:小朋友们在这幅刮画作品中除了看到刚才我们讲到的色彩以外还有线条,这幅刮画作品中的线条有什么变化呢?

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师小结:有粗有细,有疏有密,有曲有直、有长有短……

师故做思考模样,然后提问:这些线条是怎样产生变化的呢?

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使用不同的刮画工具以及使用工具时的力度不同都可以使线条产生不同的变化。

三、体验

师:我们知道了工具不同可以使线条产生不同效果,现在我们就来体验一下这些变化。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活中有哪些物件可以成为刮画工具?

生:思考并汇报,师小结:可以在纸上留下刮痕且有棱角的物件。(课件出示各种刮画工具,有牙签、钥匙、钉子、直尺、笔芯、梳子、硬币、筷子……)

师:现在我们就来体验一下这些工具所带来的线条的不同效果。

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两人一组,表现线条粗和细、长和短、疏和密、曲和直,学生自选工具进行绘制。(在实物展台上演示操作)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体验,我们已经知道了不同工具产生的线条效果,对刮画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刮画知识,你们是不是想自己动手试一试了呢?(生:想)

四、创作

1、六人一组,根据要求各完成一幅作品。

要求:

(1)大胆去想,大胆去刮。

(2)工具多样,线条多变。

(3)我的刮画,我来取名。

2、游戏

在进行创作之前让学生完成一个游戏,提出游戏要求,必须安静。

每个人各抽一张小组内的.抽签纸,看看是否是1-6这几个数字,有没有重复的。师提示:可别小看这几个数字,它可是和我们每个小朋友要创作的主题有关。

课件出示创作主题:①海底世界;②茂密的花;③可爱的小动物;④童话城堡;⑤大树的故事;⑥手型的联想

每个小朋友找到数字对应的绘画内容后,看谁最快开始创作,记得要大胆想象,大胆绘画。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播放伴奏乐曲(宫崎骏动画钢琴)

五、展示

学生完成后把作品展示到指定位置,让全班同学评选出10幅最喜欢的作品,并授予作者“刮画大王”的称号。

方式:先选取一人上台,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画,问其他学生的意见,如果举手的超过半数,就请该幅作品的作者上台,授予“刮画大王”的称号,再由这位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画……依次类推,评出10位“刮画大王”。

六、总结

师:面对同学们这些作品,我只想说一个字:好!每一位小朋友都画得非常不错。希望小朋友们在课后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尝试着使用不同的材料,看一看我们灵巧的手又能刮出一幅怎样奇妙的艺术品,来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提示:在离开教室之前,小朋友们把工具整理好,桌面收拾整洁。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3

课时:一课时

目标:

1、观察老人和儿童的不同外形、动作、神态特征。

2、用黏土表现老人和儿童的方法。老人和儿童

3、感受用黏土表现老人和儿童与画面表现的人物之间不同的美。

4、让学生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老人和儿童

重点:学会用黏土表现人物的方法。

难点:做出别具风格的作品。江苏版美术

准备:教师:黏土、范作、垫板

学生:准备好各种制作工具老人和儿童

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讨论

1、欣赏黏土作品。

2、讨论:你最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

三、讨论、示范

1、泥片的做法?泥条的做法?

2、如何搓?如何捏?如何压?如何卷?

3、具体做一简单的"形象,体现上述技法和制作。

四、学生作业

1、努力表现老人和儿童的不同外形、动作、神态特征。

2、老人满脸是岁月的刻痕,儿童像幼芽一样的稚嫩。

3、做出他们在一起的有趣情景。

五、巡回指导

1、具体介绍黏土的特性和制作。

2、具体指导部分学生的搓、捏、压、卷等方法。

3、鼓励学生制作的作品大胆,有趣味。

4、学生互助,2~3人合作完成。

六、小结

1、展评作品。

2、作品放于教室一角,布置教室。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这个课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包含面广,可以从其中三个方面入手,这样就不会觉得内容空洞。引导学生对大树的图片展示、创作实践、自编故事进行丰富联想,从而使学生有创新精神和造型表现能力。本课内容可以非常自然地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达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所需课时一课时。

2、教学目标:

(1)美育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2)知识目标:鼓励学生大胆地、有个性的用自编故事、绘画方式等去表达对大树的情感。

(3)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儿童画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3、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1)在本课中,围绕大树的特点进行充分的想象和表现是重点

(2)在认知大树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视野,表现大树的同时培养学生画面构思的完整性,又是本课的难点。

4、教具准备:课件、画纸、画笔等。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天真、好动、活泼可爱,思维独特、个性鲜明。在教学中只有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让他们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上课开始教师歌曲《好大一棵树》导入,引出课题,把学生带进树的故事,并且感受到树的重要性,让学生初步形成保护树的意识。

(二)教师引导、赏析图片。我用课件展示绘画中的大树作品(1)欣赏绘画中的大树,让学生知道大树可以用不同的绘画方式去表现(2)欣赏教材中的作品,让学生了解不仅可以画整棵大树,还可以针对大树的某一部分进行创作绘画。

(三)讨论交流,启发思维。(2分钟)我提出:“那你们喜欢大树吗?喜欢大树那些地方?一起说说,小朋友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喜欢树叶、树根、树枝、、、、、、为下面的绘画打基础。

(四)创作实践活动。(7分钟)学生体验创作快感,其特点是让学生选择材料进行创作时还可以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合作,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作能力,同时播放背景音乐,给学生创造一个快乐宽松的"情境,让学生在创作中获得一定的创作灵感和快乐。

(五)课堂表演,自编故事。(7分钟)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大树的故事,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此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七)播放学生作品(3分钟)欣赏同龄人的作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创造自信心,也让学生赏析到美术语言表现的多样性。

(八)课后拓展(1分钟)有关大树的用途有很多。小朋友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发挥想象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大树。

板书设计: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材的内容,是一节用中国画的形式进行点、线的造型表现课,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第四册教材中有一课《水墨游戏》的内容,让学生对中国画用具的使用方法及水墨的基本特点等知识有了一定接触。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中国画的笔墨技巧,而在本节课后安排了《我爱大熊猫》一课学习形体的笔墨造型。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是十分感兴趣的,但对繁杂的笔墨技法较为畏惧。所以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乐趣是关键。《跳舞的点和线》说课,就是抓住学生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新发现”,在不自觉中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

本节课的目标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重了解中国画的简单知识,欣赏及尝试点、线的各种造型练习。第二课时则用点、线完成有节奏的造型练习。在这里我将以第一课时作为我的说课内容。

二、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了解中国画的艺术要素、基本常识。增强对毛笔运行的轻重、缓急、提按、快慢等方面的体验,以及感受由此产生的点、线的浓淡干湿的趣味变化。

操作领域:对点、线的造型进行大胆的想象与表现,构成多样式的彩墨画作品。提高动手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创造能力。

情感领域:通过中国画形式的点、线欣赏研究与游戏式练习,感受中国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由衷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画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发现彩墨在生宣纸上产生的一种特殊变化,充分感受水墨、色彩浓淡干湿变化的趣味性。

四、教学难点。

难点:用水的多少与用力轻重缓急不同所产生的变化,启发学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点、线、面构成探索。

五、教法、学法分析

在学习中,应有意识地利用其在绘画过程中已出现的自发性点、线、面倾向,因势利导,运用多次的观察、比较、总结、创作环节,帮助学生学会观察,从而使学生能更为大胆自由的进行表现。

学生对水墨画充满了好奇心和表现的欲望,在本课中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一次次的欣赏、观察研究出点和线不同的表现方式,再进行独立的造型表现。

六、教学流程

1、观察发现,激发审美期待

(我先请学生在宣纸上画出一个点和一条线)“小朋友,你觉得这样的点和线漂亮吗?想让你的点和线活起来、跳着舞和你见面吗?”教师充满诱惑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适时课件播放教材中的三幅彩墨中国画吸引学生的视觉,同时也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观察三幅彩墨中国画,直观又生动,欣赏完毕,让学生说说这三幅画中的点和线为什么会跳舞?分析其中点、线、面构成的疏密、粗细、节奏等韵律变化之美。“原来普普通通的点和线竟然能组成这么多漂亮的水墨画,你也想让自己笔下的点和线会跳舞吗?”接着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跳舞的点和线》,从观察欣赏到课题,从学生的兴趣,到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保持对绘画的兴趣和着手表现的冲动。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观察,再结合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虽然画面色彩丰富,但学生却能发现这些点和线都是有规律的。儿童的造型方法生动、变形、夸张,甚至抽象;让小朋友对结构有所认识,以儿童所特有的天性,绘画语言会更生动,更具表现力。

2、游戏体验,学习中国画的基本知识

由于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会存在一定畏惧心理,所以在认识绘画工具后我让学生用笔在宣纸上自由的挥洒,让其在涂鸦游戏中体验中国画的笔与墨、色、宣纸的特性。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学生接下来的过程中将画表现得更加生动打下了基础。接着实物投影展示辨析,评述水墨的干湿浓淡变化规律。我将一边示范一边让学生也试着画一画以此来认识用笔、用墨、染色的基本方式,从而让学生直观的掌握水墨的变化规律。

3、自主创新,展开创作过程

有了前面的铺垫和学习,学生都跃跃欲试。在作业之前先让学生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激起学生创作的欲望。再提问“你准备怎样来表现你心中的点和线?它们会带着怎样的色彩?跳着怎样的舞来和你交朋友”?

让学生把自己绘制的美丽图画贴到黑板上。在此过程中继续播放刚才欣赏过的图片,循环的图片欣赏,让学生在充满愉快感的艺术氛围中进行创造,有所参考,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创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把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画出和别人不同色彩、不同构图的画,展开比赛,这样就激励学生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4、评画析画,分享创作快乐

师生共同欣赏黑板上学生创作的作品,先让学生互评自评你觉得哪张画最漂亮?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品评: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适、点线的组合是否生动、然后师生互评,教师肯定学生的评价,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

5、总结

最后教师总结谈话:中国水墨画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绚丽的瑰宝,那么作为新世纪的小主人你应该怎么去继承和发扬呢?请小朋友在课后多去找一找、多去欣赏一下我们的国粹!让学生感受中国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由衷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画的喜爱之情。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一个好的板书能为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6

各位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第一册中的第7课《下雨啦》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下雨啦》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本课教学时数为1课时。雨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可以给人类带来益处,也可以使人类蒙受灾难。可是在儿童看来,下雨是一件有趣而令人激动的事情,它能够给孩子带来创造的灵感和真实的体验。本课是一节绘画练习课,创作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表现雨,画出自己对雨的感受;二是表现雨中的情景,可以是真实的回忆,也可以是建立于真实基础上的想象。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雨的科学知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节课要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他们那快乐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有着不受制约的想象力。他们的想象力丰富,思维非常活跃,个性突出,具备初步的表现能力。

三、设计思路

通过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会议、观察对下雨时的感受,同时教师及时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并进一步展开想象。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热情,让他们带着不拘形式的去大胆绘画。

四、教学目标

l、回忆下雨时的感受,表现出下雨时的真实情景或自己的想象。

2、选择各种形态不同的线条表达出对雨的印象。

3、体验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感受的乐趣。

五、课前准备:

1、让学生回忆下雨时的情景,及雨中人物、景物的特征。

2、教师搜集有关雨景的图片、录像、音乐等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导入

1、组织教学:课前学生做好准备。

2、欣赏导入:播放歌曲《小雨沙沙》引起学生对雨的回忆。

3、出示课件:让学生观看雨的图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

4、引出本课课题――《下雨啦》。

(二)、创设情境、渗透知识

1、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雨”的形成。

(学生对雨有了科学的认识。丰富了有关雨的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创作奠定基础。)

2、按照强弱程度,雨可以分为小雨、中雨、暴雨。给学生放一段分别表现小雨、中雨、暴雨的音乐。(学生们感受出表现小雨、中雨、暴雨的音乐。)

3、在雨中,人、动物会是怎样的?

4、下雨时你的心情怎样?

(三)、绘画练习

1、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教材中的学生作品。(构思自己的作品)

2、鼓励学生在创作时要不拘形式,大胆表现。(通过练习,生动、大胆地表现出自己对下雨的真情实感。)

3、启发学生画出雨中的情景。(鼓励学生大胆的说,这样既能为创作做铺垫,又可以达到相互交流的效果)。

4、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作品。

5、教师针对典型作业及时进行点评。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丰富情感,增强自信心。

6、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此带动全班学生整体表现水平的提高。

7、小结:让学生知道万物生长离不开水,为了我们的生存环境更美好,应该学会利用资源。

课后总结:

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大胆自由地把自己的所感、所想表现出来,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通过学生作业,可以看出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充满活力和自信,本课在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陶冶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完善人格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7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对各种材料的再认识及创造性的组合、利用。

2. 感受利用各种材料,大胆地进行设计制作的乐趣。

3. 培养学生对材料的认识、运用能力,以及设计制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4.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收集、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用各种材料、方法制作的鱼,引导学生探寻制作、装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制作、装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的鱼,各种废旧材料以及制作工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验钓鱼

请学生在用塑料泡沫板摆成的椭圆形“鱼池”里钓鱼。体验着钓鱼带来的乐趣,充分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探索做鱼

1.想做好鱼,必须得探讨用什么材料做鱼,怎样做又快又美。

用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用不同材料做成的鱼。问:“这些鱼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你桌上的什么东西可以做鱼,怎样做?”

2.讨论自己带来的废旧材料可以怎样充分利用做成鱼。

可以合作,也可独立完成。

在个别学生制作遇到困难时,可以同桌帮助解决。

三:鱼杆创新

教师举起自已做的鱼杆对学生说:“老师用筷子做成了钓鱼杆。那么你想到了什么,找到了什么做鱼杆?”

小组讨论可以利用什么材料怎样做鱼竿。

四:钓鱼竞赛:

“钓鱼比赛开始了!”请学生们围着一个个用自己的凳子拼摆成的“鱼池”,分小组进行钓鱼比赛。在竞赛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札记:

本课我设计了“体验钓鱼——尝试做鱼——鱼竿创新——钓鱼竞赛”教学流程。体验钓鱼是以激发学生学习为目的,这一基本理念使学生在愉快的钓鱼活动中,充分体验钓鱼的乐趣。这样学生们就能主动地投入尝试做鱼过程中,因为他们很想钓起自己亲手制作的鱼,所以他们在探索做鱼时总想设计制作出与众不同、富有个性的作品,就出现了用包、裹、捆、剪、卷、粘等多种做鱼方法,也就做成了用蜡光纸、报纸、一次性杯子、娃哈哈瓶子等材料制作的鱼。

在鱼竿创新教学时学生们想出纸制鱼竿、铅笔鱼竿、枪形鱼竿……一个个创新设想让人折服,钓鱼竞赛又把课堂推上_,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再次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们在钓鱼时也玩出了新花样。如:用一个鱼钩钓到二条鱼(这是有一定难度的),有的还独出心裁地钓着一个用纸杯做成的乌贼,嘴里还振振有词地叫到:“我这是海钓,一不小心钩到了一个大乌贼了,哈哈哈……”

孩子是天真的,他们是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只要我们教师去组织、去引导,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的呈现形式,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自由、创造的审美化教学活动,使学生置身于愉快、自由、创造的教学活动之中,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限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学生们在自由轻松的创作氛围中,大胆创作自己的“新”与“奇”的作品,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让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号考生,这天我说课的课题是《xx》,请先允许我将本课的课题写上去。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然后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以及教学过程,最后是板书的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xx》是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年级册第课的课程资料。新课标推荐美术教师对新教材要构成单元意识,这将有助于我们拥有系统的教学思维,摆脱教材的禁锢,本课连同第课的《xx》、第课《xx》以及前面的第课《xx》、第课《xx》、第课《xx》一道构成了本学期美术课程中设计x应用领域的一个较完整的单元。(蔬菜和水果是学生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无论是从蔬果的外形还是色彩,以(及各部分的组成都是心中有数的,这些材料便于收集和整理,所以在造型表现的时候十分容易再次表现出来。)在年级设置本课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和审美价值,本课在教材中起了一)

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和教师一样,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在学习各种课程之前,学生对客观自然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事物已经构成了自己的看法,构建了超多朴素的概念。因此,教学务必贴合孩子的天性和身心发展的规

律。我将学生的状况分析如下:年级的孩子好问、好动、好奇心强,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有及丰富的想象潜力。但他们的观察潜力、动手潜力、探索潜力和表现潜力以及和他人合作的潜力相对较弱。教师就应创设一个相对平衡、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课程教学中敢说、刚讲、敢做,勇于表现自我。

三、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根据第一阶段设计x应用领域的学习要求,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素材,透过看看、想想、做做的方法来简单体验设计制作的乐趣,并结合我校的学生实际状况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首先是明白蔬果的名称和特点,懂得粗浅的蔬果知识,并采集有关蔬果的材料。

然后是能够利用蔬果材料进行设计、制作,使它成为搞笑的新形象、新动物的形象。发现不同材质的美。提高他们的审美潜力和鉴赏潜力。

第三个是情感方面的培养,体验蔬果造型设计制作中的乐趣,能够在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延续对美术的持久兴趣。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

四、教学重点

用心对教材分析,为本堂课的课堂教学能够到达最优化,我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将收

集到的蔬菜水果想象成动物的某一个部分,用拼接或串联的方法将蔬菜水果组成各种不同的动物。

五、教学难点

由于本课的可塑性较强,有太多的不可预见想和生成性,所以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能够与众不同的想象,找到适合自己的制作方法,完成一件独具特色和品位的.作品。

六、教学方法

教师的作用首先就是一个导向作用,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过程中用各种生动搞笑的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讲究素质教育的这天,教育不止在传授,更在尊重和激励,因此我选取情境教学法和演示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设计制作的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能够主动参与到的教学活动中来。美术课程标准还强调,加强师生关系,既要重视教师的教,还要重视学生的学。倡导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对话。结合我校年级学生的实际,我将学习方法确定为:以感受、观察、体验为重点,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到达本堂课的教学目的。

七、教学准备

美术课作为一项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我们教师的教学准备就显得个性的重要,学生的准备也十分重要。常言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么要展开有效的教学,这一堂课教师首先要和学生一齐熟悉一下课本的资料,将我们课堂上所需要的材料进行一些收集的推荐。除了必要的画具外,教师还要准备一个短小的多媒体课件,里边包含音乐、图片等进行引导学生,进入到我们美术教学情境中。

那么学生就应准备写什么呢?首先是必备的画具,然后,推荐同学到自己家的厨房找一找,搜集一些自己喜欢的蔬菜和水果。也能够到网上搜集一些资料,因为兴趣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

八、教学过程

鉴于如上分析,我将我的教学过程作如下设计。

(1)第一个阶段首先是组织教学阶段,在这个阶段我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因为待会儿我们要进行小组合作制作设计,帮忙学生整理好带来的材料,检查学生的准备状况。

(2)之后是情景设置,素材导入阶段。来感受的视觉之美。我将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件

展示在他们面前。用比较直观的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上面有一个的造型,”这样很容易引起同学的乐趣,他们肯定会好奇。那么在这个阶段之后呢,我就告诉同学们“其实有更多精彩的设计,请看大屏幕。”这个时候即出现大屏幕上的一些图片,让同学们看一下别人设计的。让他们先有一个情景,他们就能更容易的融入到学习氛围中来。

(3)第三个阶段讲授新课探索新知,鉴赏制作的形式之美、色彩之美、造型之美,让同学们将自己带来的进行设计、小组讨论、鉴赏他们的材料、分析他们的材料,看这些材料适合做些什么。那么学生就能够根据各自材料的外形色彩选取适合的部分来进行利用。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教师了。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教给他们制作的方法。这个时候出示课件,可见里面涉及这样的制作流程。首先是材料,然后是制作的工艺、流程,让孩子能够一目了然的,在短时间内学到这个方法。因为课堂是要讲求效率的,我们不能用太多的时间浪费到教师的课件中,让我们的学生主动去寻求方法。

在这个时候,教师还就应把板书写在上面,因为这是重点部分,那就是方法的传授,所

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时候学生就明确了他们要使用的是哪些方法,这样十分直观。

(4)第四阶段,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尝试创作,注重自己的个性,创造的这些动物的造型之美。让它体现孩子的个性,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生成,不能一堂课之后出现的作品是一个样貌,这样的话就是一堂失败的美术课。那么在这个阶段要播放课件中欢快的儿童音乐,让他们在音乐的氛围中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话他们会十分的愉快,这样能够延续他们在学习美术时的兴趣。

(5)最后一个阶段,孩子在制作过程中就是一个动态评价的阶段。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

1、自评:让学生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棒?

2、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潜力。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用心态度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注意给潜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6)课堂小结扩展延伸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

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共同创作一个更漂亮的XX拿到学校来,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跟大家共同分享。板书的设计围绕着突出重点展开。

总之,本节课透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他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用心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潜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潜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必须会事半功倍。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9

一、说教材

《童年》是小学美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中的一课。《童年》是人生中最难忘的阶段,当人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时,童年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感慨。这节美术欣赏课向我们展示了六幅不同时期、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年的作品。看似简单的作品,其实却给我们展现了一部历史的画卷。从宋朝的《瑞阳婴戏图》、清朝的《欢天喜地》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斗中成长》,解放后的《翻身奴隶的儿女》,直到今天的《金色童年》。表现形式涉及年画、雕塑、中国画、油画、摄影。其中不仅仅给了我们美术方面的信息,更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情景,一种通过美术作品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学习情景。在这里,美术活动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生活学习,它根植于生活,表现于生活,赞美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给生活以导向和启迪。童年鉴于此,我设计了以下童年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回忆童年、观察童年的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

(2)能力目标

会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感受,会描述不同时期童年生活的情况,学会通过观察童年体裁的艺术作品,体会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珍惜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2、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感悟不同历史时期童年生活的差异性。

(2)认识中国画、油画、雕塑、摄影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不同表现形式给人的不同美感。

(3)描述童年的生活内容及自己对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3、教学难点

童年,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对艺术作品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

二、说教法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接受能力,针对和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创设情景、观察欣赏、思考讨论、延伸比较等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童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枯燥的讲解变为生动直观的课件展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形象是切入点,是关键,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疑点难点师生一起研究解决。从而让学生逐步走进作品,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

四、说教学过程

1、游戏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边唱边做《丢手绢》的游戏,游戏之后每人拿出自己最珍贵的童年纪念品,给同桌讲讲童年的故事,并请一两名同学给大家讲讲自己童年的故事。

(这样设计是创设情景,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引发学生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为后面对童年的深入理解做铺垫。)

2、初步感受,提出欣赏要求

教师针对童年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幸福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特有的方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的童年景象。多媒体逐个出示教材中的作品。说说你最喜欢那幅画。

(这样做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审美情景,对所欣赏的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分组学习,交流审美心得

(1)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作品分成六个小组。

(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抓住第一感觉,为自主学习做铺垫,通过自愿分组的形式,体现自主学习的初步尝试。)

(2)分组之后,教师把每组的问题发给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讨论。

A、《瑞阳婴戏图》组:作品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你想了解作品哪方面的知识?

B、《欢天喜地》组:你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你能表演一下吗?你想了解这幅作品哪些知识?

C、《战斗中成长》组:作品中的主人翁是谁?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欣赏作品后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么想?

D、《翻身奴隶的女儿》组:作品中的小朋友是哪个民族的人?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会想什么?为什么这样想?

E、《冬天的阳光》组:你知道这是一件什么形式的艺术作品吗?你了解雕塑吗?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F、《金色童年》组:这是一组什么形式的作品?你能用语言形容一下作品中的小姑娘吗?她的笑容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所提的问题都很有针对性,比如说:你最想了解作品那方面的知识?欣赏作品后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涉及到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衣着来体会,另外,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去揣摸人物的情感,还有些问题是品的艺术形式,这些问题的设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3)小组讨论后,组与组之间交流,教师针对艺术形式重点引导,比如,国画、年画、油画及雕塑的"不同特点,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在欣赏《战斗中成长》,播放电影《小兵张嘎》片段,在欣赏《翻身奴隶的儿女》时播放《农奴》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社会历史的变迁。

(通过组级交流,使全体学生共同分享各组的学习体会,提高小组化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4、教学延伸,珍惜美好童年

(1)比较《欢天喜地》、《瑞阳婴戏图》和《翻身奴隶的儿女》这三幅中国画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通过作品间的横向比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国画的一般特点,从而使他们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珍惜优秀民族艺术的态度。)

(2)对比《战斗中成长》、《冬天的阳光》和《金色童年》表现形式的不同,他们对快乐的理解相同吗?

(通过解读作品中“快乐与幸福”的内涵,培养学生珍惜和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体现美术教育的人文性。)

(3)试着把这六幅作品按年代排序、并说出理由。

(这是一种纵向排序,使学生透过艺术作品了解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使他们认识到艺术作品是时代的反映与生活的记录。以上设计通过作品之间的对比,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4)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感受。

(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培养学生珍惜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有“微缩教案”之称,这节课我设计的是一种框架型的板书,把教材中要欣赏的六幅作品的名称按年代排序写下来,并在后面注明它的艺术形式,设计简单明了,涵盖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小学美术课《童年》说课稿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新颖的泥名片》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对作品、媒材、工具、制作过程的体验及探索,培养学生初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造型表现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2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思想目标:体会制作泥名片的意义,形成用泥设计、制作文字和图形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泥名片,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是:1、了解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习用简单的图形和文字装饰。

2、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学会表达、学会交往。

教学难点是:制作得新颖,生动,作品美观,富于个性。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2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1、学生自我介绍。

2、引出课题。

3、教师出示自己的泥名片,感受泥名片的新颖之处,欣赏名片。

4、出示课题。

(二)、欣赏分析。

1、通过分析老师的名片,了解名片的组成部分。

2、了解更多的名片造型,开阔学生眼界。

(1)欣赏名片,总结特点。

(2)放手讨论探究,让学生学会自己提问,并自己解决。掌握制作方法。引导学生解决:

a 、这些名片是用什么来装饰的?装饰的方法除了用橡皮泥粘,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借助哪些工具?(还可以用压、印的方式,寻找身边的工具,请学生示范)

b、底板的形状可以怎样做?不同颜色的底板是怎样做的?(教师发给学生各种形状的卡纸底板,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底板进行制作。同时示范在卡纸底板上制作泥底板的过程,可采用搓、压等方式。)

c、名字用什么方式来制作?应注意什么?(不要太粗了)

d、制作步骤:底板——名字——装饰。

e、注意色彩的"搭配。

(三)小结:

这些同学的泥名片颜色鲜艳,形状各异,图案丰富,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品展示。

1、师:你学会了自己设计名片,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也可以让自己认识新朋友。(请学生拿着自己的名片来介绍)

2、活动:找朋友。

师:在找朋友的活动中你欣赏了很多新颖的名片,你最喜欢谁的?说说他的名片好在哪里?

3、总结:同学们的名片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色彩,给了我们美的享受,我们生活中还有很的美的东西,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吧!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共同创作一个更漂亮的泥名片拿到学校来,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跟大家共同分享。

1、自评:让学生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棒?

2、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板书设计:

(课件)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新颖的泥名片基本特征示意图和展示区。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他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玻璃水彩》是湘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第七册中第六篇课文。《玻璃水彩》旨在让孩子们体验应用多种材料作画的乐趣,根据玻璃不吸水的特性,在玻璃上作画能产生许多特殊效果,产生许多肌理,这会让孩子们感到特别新奇,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在平整的玻璃板上用水彩颜料进行水与色的趣味性点画称之为玻璃水彩.是一种探索性绘画方式。与纸上水彩画不同,它强调碰合效果的偶然性,只要有水与色的浸润、渗化、交融并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色彩肌理效果就行。它便于学习,易于掌握,有趣、好玩。教材在编排上从欣赏画家作品进入,创设了色彩美的情境。

教材上的水彩画《春山》是用水彩颜料加水在玻璃上适当点画之后用专门水彩画纸覆盖转印而成,稍用画笔添加便成了这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

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掌握在玻璃上点画转印水彩画的方法,探索玻璃水彩的多种美妙效果。

2.感受水色的浸润、渗化、流动、变化,增进对色彩美的审美体验。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形式美的能力。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掌握在玻璃上点画转印水彩画的方法,探索玻璃水彩的多种美妙效果。

教学准备:玻璃、水彩颜料、笔、盐等。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在美术课堂上,除了掌握基本知识技法,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创作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

三、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欣赏一组图片。①张家界风光②一块奇石③一个树根

2、教师提问:这是什么?

学生回答:山峰、石峰;教师提问:像什么?

学生讨论;

小结:对,像老人,像;从“山峰”到像“老人”是同学们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去想像的结果,使人信服.从这里让我们认识到: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想像。在我们的绘画中,有时没有用往常的方法却在不经意间发现和创造美的`形象。

(二)、新授

1、请同学们再看一张图片,听老师作简要介绍。这是在一块玻璃板上涂的色,灰紫色浓淡相间,略有变化,然后将画纸覆盖上,轻抹,揭起来,玻璃上的彩色转印到了纸上。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画面上有什么具体形象或者说经过稍微加工后,可以成为一张什么图画?

学生讨论:

小结: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请看第六课加工后的作品《春山》。树干挺拔,枝叶斑驳,湿雾缭绕,小鹿乖张,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这种运用玻璃板(塑料片或有机玻璃)抹印色彩,制造纹理的绘画方法,又好看,又好玩,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玻璃水彩”。(板书课题)

3、教师演示,请学生发现形象或命题。(师生共同完成)

a.在玻璃上涂色,稍浓。b.点水渗化开来c.覆盖纸张,轻抹。d.揭纸(运用不同的方法揭纸,会产生不同效果,如一张纸分几次揭起,边拖边揭起,改变揭纸方向都会出现不同效果)。e.发现形象:①揭纸后,教师改变纸的方向展示,师生共同发现纸上偶然出现的形象,如果需要可稍作点染加工。②如果无任何具体形象出现,这是常有的事,可以趁湿采用补救措施制造形象。向学生介绍几种方法:a.用剪刀背刮色;b.弹水;c.撒盐。6.学生为老师演示的作业命题。

(三)、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①请每位同学按教师提供的方法完成l一2张玻璃水彩作业。②转印揭纸后同座两人可以共同讨论捕捉形象和命题,相互合作,相互帮助。

2、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1.请作业完成的学生,到讲台前展示,自我评价作业。

2.其他同学欣赏台前学生作业,学会欣赏评价他人作品。

3.教师总结。在这节课教学设计中我采用循序导入的方法,欣赏小朋友用不同方法表现的儿童画导入新课,让学生自学课本发现玻璃水彩制作的基本方法,并汇报总结,接着我示范讲解玻璃水彩的表现方法,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然后让学生合作进行第一次尝试作画,接着欣赏不同技法制作的玻璃水彩并进行示范。采用小组探究的方法进行第二次试画,体验不同材料、不同技法产生的不同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充分体验作画的乐趣。我的说课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12

我说课的内容是湘版美术教材第七册第2课《花手帕》。我今天的说课将采用“五说”的说课模式。 即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课后反思。理论根据将贯穿在以上流程中。

一、说教材

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百花齐放,其中历史悠久的“染缬”就是奇葩之一,是唐代最为发达的一个印染品种,印染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本课的设计汲取了染缬这一民间艺术的营养,并将其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巧用身边易取之材料,仿民间艺术染制一方手帕。本课将学习任务分为两个活动。我所授的内容为活动一——染制纸手帕。

“活动一”即以吸水性较强的纸为媒材,凭借折叠构成的原理,利用纸纤维的吸水性能和渗透作用,从而形成既有一定格律和节奏,又色彩鲜艳、变化生动活泼,呈现不同纹样的一方纸手帕。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花手帕》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要使用纸材和水性颜料等媒材进行实践操作,根据材料的特点,要能有针对性地、合理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加工制作,感受和理解印染工艺的美感、功用和社会人文价值。因而在备课上我结合课改提出的“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关注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的要求以“快乐求知”为目标,打破原有的单纯讲授示范的教学模式,力求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平等、合作、竞争”的课堂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真正体验到求知的快乐。

教学目标: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对教材的理解制订了以下教目标。

认知领域:了解染缬工艺的特点和历史,以及图案的基本知识。

操作领域:掌握染制纸手帕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及图案的变化与韵味。

情感领域: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是:启发多种折叠方法,染制出色彩图案美丽的纸手帕。

教学难点是:折法多样,色彩搭配合理。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将学生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并保持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和趣味性。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因此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欣赏感受——方法指导——观察分析——自主表现——评析交流。

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

1、启发法

2、演示法

3、交流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性观认为:在优化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中人会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因此我采用下面两种方法为主进行学法指导,在为学生创设尊重,平等,理解的人文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启发教给学生赏、做、评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思维真正获得解放的状态下自然会展开想象进入美术创作的境界。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本课难点——折法多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多种折叠纸巾的方法。

2、合作交流法

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目的是给学生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意见,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验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促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培养个性。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具体如下:

(一)欣赏感受

1、展示实物布手帕,引导学生欣赏感受纸手帕的特别之处

以前的布手帕是我们的常用物品,很少有人会仔细欣赏其图案美。现在取而代之的是用过之后就随手丢弃的白色纸巾。于是,我在教学一开始就展示了几块实物布手帕,而后又出示了用彩色水浸染出各种美丽图案的纸巾,纸手帕的艳丽花纹一下就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目光。正在他们诧异布手帕和这种手帕的不同之处时,我让几个孩子上台自己触摸两种手帕,感受材质上有何不同,通过体验学生说出了此手帕的材料是纸材。从贴近学生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激发学生也想亲自动手制作一方美丽“纸手帕”的强烈愿望。

2、引出本课课题——《花手帕》。

(二) 方法指导

1、在让学生了解纸手帕的制作步骤有哪些时,我采用了与学生一起合作演示的方式:首先我很随意的拿出一张纸巾折叠了几下,请一位同学上台自行用彩水染制。通过很明显的分工,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折——染。

2、折法启示

1)将以前学过最基本的两种折法田字格和米字格通过课件直接展示,学生回顾并跟着课件的演示动手折叠。

2)折完基本折法后,提问学生:你能在这两种折法的基础上折出其它不同形状来吗?小组间同学进行折法演变的探讨和尝试。请代表上来演变不同的折法。

3)学生演示后,老师小结:在这两种基本折法的基础上稍加变化原来还可以折出这么多形状。课件展示老师演变基本折法后折的几种形状,如在田字格基础上演变出的“川字格”“州字格”“井字格”;在米字格基础上演变出的“双米字”“两端辐射”“中心辐射”等折法。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折法所产生的不同染形。

3、染法示范

1)老师用浸染、点染的方法示范染纸,让学生分析折叠后的纸巾哪些部位适合用浸染、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点染。并且观察浸染时间的长短对染色有何影响。

2)师生共同总结染制纸手帕的要点:

a、要注意色彩的控制,以一种颜色为主,与其它色彩要注意深浅的搭配;

b、染色时要注意时间控制,浸的时间长则吸色多,染色面积大,反之则吸色少,染色面积小。

(三)观察分析

欣赏课件里纸手帕作品(优劣对比)。提问:你喜欢哪块纸手帕? 为什么?

(四)自主表现

1、学生分小组动手制作纸手帕,每人分别折叠出三张不同折法的纸巾,然后在彩色水中浸染或点染,制作三块美丽奇特的纸手帕。

2、教师随堂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提请注意,浸染得好的叫学生适可而止。

(五)评析交流

1、将学生作品张贴展示。

2、提问:

1)你最喜欢哪一块?说说喜欢的理由?

2)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总结:灵巧的手加会创新的脑,平凡也能幻化出神奇。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13

各位评委老师好,天气炎热,各位老师都辛苦了。

希望我的说课能够给各位老师带来一丝清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13课《我心中的未来》《我心中的未来》是一节来美好生活的想象课,属于造型x表现学习领域,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造型表现方法的基础上,以进一步运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未来的蓝图,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为目标的课程,为今后学生们学习运用色彩、线条等造型元素进行造型表现奠定了基础。

基于我个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制订了以下三维目标:

1、认知目标: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未来的变化,了解想象画创作的基本表现形式与方法。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多种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想象中的未来,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想使学生表现出心中的我心中的未来,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了解我心中的未来浅显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构思、想象、合理构图,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心中的未来是我认为的本节课的.重点所在。而尝试用不同的美术造型表现方式体现心中的未来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为此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绘画示范作品,科幻类资料、视频等。并让学生课前进行资料的收集,准备铅笔,白纸,橡皮擦、蜡笔、水彩笔等绘画工具,以便更好的完成这一次有趣的互动。根据美术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景创设法、启发引导法、讲解分析法、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不断采取欣赏、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欣赏观察,合作练习等方式自主学习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那么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我的教学目标呢?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听音乐引好奇在这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贺瑞斯曾说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更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将以儿童歌曲《种太阳》来引入课题,然后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幻想过未来呢?在你们的心中,未来是什么样子的?”,让孩子们通过音乐的歌词和讨论,对今天的课题产生兴趣和好奇心,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看视频谈构思在这一环节讲解知识,提出问题,交流讨论,解决重点。我会采取欣赏、交流、观察和思考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到未来的高科技世界里遨游。播放视频和图片,展示高科技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拓展学生的想象,鼓励他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简单的说说自己对未来世界的幻想和看法,让学生在欣赏分析的过程中,得到启发。然后引导同学们欣赏教材上的范图和老师展出的示范作品,从表现形式、材质、色彩、构思等方面进行仔细的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作品借助哪些因素幻想出对未来的向往?它的构思、构图以及色彩应用等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吗?如果让你去画,你打算怎么去表现呢?”这一环节的教学既承担着激发兴趣的任务,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和创作素材,让他们对心中的未来有个更准确的想象。

三、画未来显个性在这一环节,学生将动手亲自实践,突破难点,体验成功的快乐。师生共同尝试绘制一副我心中的未来,同时老师简单讲解绘制的方法与步骤,之后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表现心中未来的方法及合作方案,各小组讨论制作方案和合作方法后将本组的合作方法和制作方案向全班同学介绍。我播放梦幻轻松的背景音乐,鼓励学生单独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积极动脑,有创意的用水彩笔、铅笔、蜡笔等工具,尝试以不同绘画的方式表现心中的未来。在同学们绘制的过程中,我来回巡视,全面观察学生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同时随时表扬有创新的学生作业,做其他学生的榜样,这样学生们会形成你追我赶的气氛,作品的效果和效率也会大大的提高,同时,学生们也能够充分的体会到成功和被认可的乐趣。

四、展览作品评优缺在这一环节评价学生作品,鼓励学生介绍表达和欣赏评价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内在的潜能,促进其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我举办一个故事会,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示和描述自己的创作画面,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推荐,并谈谈在这次创作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然后让所有的同学作为观众,从色彩、构图、创意等方面以欣赏宽容的态度对作品进行评述。“你觉得这些作品中有哪些值得你学习地方呢?”这么做,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最后老师评价:对所有的作品都进行肯定,从作品的美感、绘制方法、设计创意、合作意识等鼓励和认可学生,同时对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中的表现给予鼓励性评价。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是一次创造,就没有对与错,只有好和更好了。

五、总结收获试创新在这一环节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延伸课后知识,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们观看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小朋友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相信你们一定也有很多的感受,有没有谁愿意把你的感受跟大家分享一下的吗?你觉得我们还有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呢?鼓励学生课后收集科幻资料和图片,或者一些高科技在生活中的运用的资料,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想象。

最后我想说说这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便于梳理知识,让本堂课学习的内容简明扼而直观的再现在学生面前,我采用了趣味型和知识型想结合的板书:我心中的未来投影区板书区展览区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谢谢各位老师耐心的倾听,希望老师们多多点评,为我今后的教学设计指出完善的方向。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1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也有,还很多。我想过自己是一只无忧的小鸟,也想过自己是一只快乐的小猪,当然,也想过真格的,想成为一名医生,但后来还是放弃了,因为怕拿刀去解剖病人,所以就成了一名老师,想想老师总不用拿刀去解剖什么的吧。可是,在后面的成长中,我却慢慢地发现,医生倒不用个个去解剖病人,而我们老师却个个都得具有解剖的本领,当然,不是去解剖人咯,而是用我们独有的智慧去解剖我们快乐的课堂。今天,我很高兴能给大家解剖一次。

我解剖的是《我的喜怒哀乐》,整个解剖我分三步来完成。

一、是解剖教材。

《我的喜怒哀乐》是浙美版第六册第四课的内容,属“造型表现”领域。所谓的“造型表现”领域,即让孩子们通过看看、做做、画画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本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孩子们用线描的方式去表现人物的四种基本表情特征。由于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孩子,平时表现高兴的,快乐的比较多,而表现愤怒、悲哀的却很少,再结合孩子们的年龄特征,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各种表情,学习运用夸张变形等方法来表现人物的不同神态。

2、欣赏表现人物表情的图片资料,提高学生对人物表情的感性认识。

3、激发学生对表情的认识由无意的感受到有意的观察再到富有创意的表现创作。

明确了教学目标,那么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掌握喜怒哀乐表情的特征。

教学难点:运用已有的知识结合喜、怒、哀、乐表情特征进行大胆地夸张、变形等手法来表现。

二、解剖教法和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上新课标要求课程设计要体现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在教学中我始终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游戏导入,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在评价中激励学生去点评他人的作品,培养学生进一步地创作想象。

三、解剖我的课堂

本课的设计我都是从学生的层面上去思考的。先让我们进入导入的一个片断吧。

1、环节一:游戏,表演,导入。

第一个环节,我用游戏表演来导入,是因为有这样一名经典的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三年级的孩子还是属于低年龄的,做游戏,讲故事,猜谜语等都很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在变脸游戏中,我设置了这样三个问题:

一问这是什么表情?是想让孩子们说说表情的名称,孩子们会发现,同样的表情有着不同的说法

二问什么时候你会有这样的表情?是想让孩子们体会,心情连着表情,表情里看得出你的心情。

三问这表情有什么特征?是想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体会表情里的特征。

从而进入本课的第二个环节,也就是教学重点。

2、环节二:多种形式,把握重点。

为了让孩子们掌握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多种教学方式:老师画―学生猜,学生说―老师画,老师演―学生画,学生画―老师改,并提问,每种表情都有什么特点?

由于“喜”是孩子们平时接触,表现得较多的表情,我也就没有重点指导,而“怒”、“哀”是孩子们表现最少的,我就进行了重点的指导,让我们先进入“怒”的课堂吧。

在刚才的片断中,有个孩子一看到我画竖起的眉毛就迫不及待地猜出是“怒”,所以我的目的也达到了。“猜一猜”吸引了他去认真观察,他也在猜中得到了成就感,那么,“怒”的特征还会不掌握吗?

下面是“哀”的`课堂。

孩子,别怕,就算画不好,可你把你的勇气画出来了!而且是那么地耀眼,这是别人没有的,是你独具的光芒!

在这一环节中,本想自己画的,但想到新课标不是要求我们要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吗?那我就给孩子一个表现勇气的体验吧,后来,我把修改别人作品的体验也给了他们,而我自己则成了他们的一支“遥控画笔”!

下面进入“乐”的课堂。

掌握了重点,就该向难点突破了。

勇敢的孩子,其实你画得挺好的,老师把你的画进行修改,是为了让你们更快更好地学习后面的本领!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修改学生的“乐”提前预设了难点的教学。

3、环节三:欣赏,突破,拓展

在第三个环节,也就是突破难点了。一个环节的设想:

孩子们,很喜欢漫画的头像和变形的脸吧,这就是他们这一年龄的特点,要不断地找新事物去吸引他们,让他们大开眼界,大展想象,很多时候,精彩意外就是这样来的。

这一环节中分两块,第一块是欣赏漫画头像,学会夸张。第二块是作品欣赏,学会变形。在这两个课堂片断中,我收获了两个“精彩”――马三立的“黄瓜”脸,变形脸是“食品仓库”,这些有趣的词汇都表明孩子们的想象已经开启了,那我们就赶快进入第四个环节――大胆创作吧。

4、环节四:激励创作,无限想象。

在学生创作时,我经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让自己的思维和孩子们进行碰撞,这也是另一个收获精彩意外的空间,同时,也会让自己的想象力滋生疯长。

5、环节五:展示,评价

这节课我主要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猜猜他画的是什么表情?”“你觉得他画得怎么样?”“什么地方还可以更好地去表现?”

激励孩子们去点评他人的作品,目的是让孩子们在点评前去仔细观察别人的作品,点评时发现别人的优缺点,点评后能再一次地进行创作想象。

6、环节六:课外拓展,人生百态

在最后,我给孩子们欣赏了除喜、怒、哀、乐以外的很多表情,孩子们大都喜欢开心的笑,开怀的笑,微微的笑,善良正直的笑……但遗憾的是没来得及告诉他们:只要多一点笑容,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快乐!

今天的解剖就到这里,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还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 初中美术课说课稿优秀

★ 托班美术课说课稿

★ 三年级美术课《面具》说课稿

★ 美术课《和平鸽》优秀说课稿

★ 小学美术课教学反思

★ 小学美术课教学反思

★ 美术课日记

★ 美术课教学计划

★ 小学说课稿

★ 美术课教学反思

标签: